我們不打算遵從商學院的基本教條:企業存在目的,就是要追求最大的股東權益?

我們不打算遵從商學院的基本教條:企業存在目的,就是要追求最大的股東權益?
I can’t imagine anything less interesting in business than maximizing shareholder value. Yet this is what public companies are pressured.
我無法想像在商業上有比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更無趣的事,然而這卻是大部分公開發行公司所追求的。
- “A loose rant on maximization” by Jason Fried

37signal 的共同創辦人 Jason Fried 前幾個禮拜在其著名的部落格 Signal vs. Noise 寫下了這篇文章 “A loose rant on maximization”,裡面有些很棒的想法想與大家分享。(如果你不知道 37signal 是蝦咪郎,你可以看看我們之前的文章:37signals, 一個偶像級的網路公司

傳統商學院的第一課總是告訴學生:『企業存在的目的,在於最大化「股東得到的價值」。』(其實我沒唸過 MBA,這句話完全是 Google 來的)。所以大部分的企業總是竭盡所能的追逐最高的營業額、最大的利潤、最滿的生產線、最多的訂單 etc…,於是經理人不得已的必須榨乾每個資產(包括人力)的最後一滴資源,以達到股東最大的權益。

然而,這些對 25sprout 和我來說都不是最有趣的事。我當然希望這間公司能有很高的營業額、很多的利潤。但我更想要的是讓公司的每一個人都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創造一些自己會喜歡而且用得到的東西、學習新的技術能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當一家公司把追求營收和利潤等股東權益視作為最高目標時,這一切將變得遙不可及。

做為一間沒有接受外部資金的私人公司(有限公司),我可以不用面對股東或投資人的壓力去追求永無止盡的營業數字,或是一心想著該如何把公司打扮得更有賣相以募得下一輪的資金,我不需要遵從商學院的基本教條: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追求最大的股東權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我們真正覺得有趣、而且願意一直長久做下去的事情上。

身為公司的最大股東,我非常樂意犧牲一些營收換來準時的下班時間、換來尊重專業的客戶、換來歡樂的工作氣氛、換來對自我作品的肯定、換來豐富的下班後生活。打造一個充滿樂趣且能自我維持營運的公司才是真正對我有意義的,而不是幫股東賺盡每一分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