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旅行與讀書
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但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我們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在過年的時候拜讀了詹先生的新書-旅行與讀書,包含其年輕室友也是我的好友詹朴所寫的序,這是一本非常棒且讓人回味再三的好書。
打開這本書,彷彿就跟著作者走上了全世界的探險之旅。從印度的地下市集到銀座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店,這些地方可能是我這輩子永遠去不了的地方、沒辦法去經歷過的旅行,然而透過了讀書,我能夠想像這些地方的樣子,幾乎聞得到那走在濕熱市集的香料辛味,然後假裝自己正要一口吞下伊斯坦堡最美味的烤羊頭而流了一嘴口水。
我也曾經想過為什麼人會喜歡旅行、喜歡去各地遊玩,人又為什麼喜歡讀書,不是那種可以幫助你的事業或是工作帶來利益的書,就是單純的書或者是小說或者是遊記,都能讓人愛不釋手。而終於在詹先生這本書,我找到了我一直以來想明白又好像明白但其實不是那麼明白的答案。“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但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我們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序,旅行與讀書,詹宏志
因為我們的一生太短,只能透過命運安排隨機地誕生這個宇宙歷史中的一剎那片段和這世界上的某一個角落。充其量我們的一生大概很難在超過5個地方真正的生活,而那個生活最久的地方就變成了所謂的家。
如同詹先生所說,透過旅行我們可以假裝自己就像個當地人,想像自己如果是出生在西藏而不是台北的話那會怎麼樣?我會說什麼樣的語言我會上什麼樣的學校?我對夢想的定義是否又會和現在的我一樣?只有透過旅行、實際去走踏、呼吸著不一樣的空氣和吃著異國風味的食物,才能偽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去看這個世界和回頭看自己的生活。然後帶著疲憊的身軀和假裝過了另一個人生的感觸,回家。
如果我們沒有大膽一點,我們永遠只是戴著「家鄉之殼」去旅行的人,沒有接觸異世界,也就沒有短暫的另一個人生。
接著談談「讀書」。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媽媽總是很鼓勵我看書,不論是課外讀物或是所謂的閒書。很幸運的我在大學的時候開始看了金庸,從此愛上了那種抱著一本書窩在被窩,可以一整天不出門或是撐著眼皮看到天亮的感覺。透過字裡行間,跟故事中的主角建立深厚了感情,因為他的斷臂而疼痛、因為她的失戀而心碎。最後在闔上一本好書後,充滿著不捨與不甘的心情。
是的,就像詹先生所描述的那樣,我想回到幾百年前看看東邪和西毒、目睹郭大俠的風采和小龍女的美貌。我想走進古羅馬的競技場看角鬥士為自己的生存浴血奮戰。我想知道高第在當年是怎麼樣想像他的聖家堂。我想知道100年後星際間該怎麼旅行。我想走進七大王國告訴 Jon Snow, you know nothing。
唯有透過讀書,我能讓自己去到那些在現實時空中不可能去到的地方、不可能遇到的人、不可能經歷過的冒險。因為人生太短暫,我們只能用想像的方式去到那裡,埋首書堆假裝自己活在另一個世界、擁有另一個人生。
扯遠了,回到這本書上,這是一本我大力推薦給我的父母和我的朋友的書。從大學以來我就很喜歡旅行,我想這本書多少為我似乎常常出國去玩沒有認真工作做出了辯護。我也希望我的父母和朋友在看過這本書後,能一起走去更遠的地方、品嚐更多的美食、體驗異世界的短暫人生,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盡情地看看這個世界。
而那些去不到的地方,就讓我們用讀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