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y is Cool, 創業舒適圈

在新芽九歲的今天,想想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Comfy is Cool, 創業舒適圈
Photo Credit: https://basecamp.com/books/calm

Basecamp (前 37signals) 這家位在美國芝加哥的網路公司,一直是 25sprout 的創業偶像,光是從公司名稱就可以發現我們一直在~抄襲~跟隨他們的腳步。

Basecamp 在這些年來寫了許多本書分享他們創業、經營公司、商業邏輯的理念,從第一本的 Getting Real,到影響我們很多的 ReworkRemote,以及近期推出的 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這些書都是我在創業路上的精神糧食,我也在 25sprout Blog 分享過許多閱讀後的啟發。

延伸閱讀:https://blog.25sprout.com/tagged/37signals


今天是新芽九歲的生日,我們也許度過了創業初期的死亡低谷,服務/產品也逐漸穩定步上軌道,團隊與辦公室空間穩定的成長著。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總是會想

然後呢?
我們的下一步是什麼?
成長的速度會太快還是太慢嗎?
我們現在會不會變得安逸了?
我們會不會因此就停滯下來?
這間公司現在的模樣是我們想要的嗎?

市面上有很多的書在講的是如何跳脫舒適圈、突破自我極限,但每次看到在我腦海的問題是

然後呢?
突破這個舒適圈,我的目的不就是找到下一個舒適圈嗎?
那什麼時候才是終點?
怎麼樣才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舒適圈(生活)?
什麼時候我才會在這個舒適圈感到滿足?

直到我最近看了他們的新書 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 裡的一篇文章 — Comfy’s Cool,終於讓我找到共鳴,驗證了自己曾經模糊、不敢肯定的想法。這是一個很酷的觀念:

Comfy is Cool

舒適圈很酷,打造一間 Calm 的公司吧

作者在這篇文章說到:

「大部分時候,你會感到不適因為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不適 (Discomfort) 是人類對於可疑或糟糕情況的正常反應。如果你強迫自己習慣每次去接受這些不適,你很有可能會失去你自己。

相反的,如果去認真感受你的不適,然後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會有更高的機會找到正確的道路。」


如果今天你想打造的是一間在 10 年內就要出場的公司,那麼的確在這段時間你可能必須壓縮你的人生、燃燒精力、犧牲許多事物、瘋狂快速的成長。而這個過程絕對是充滿焦慮與不適的。

回到創業的初衷,最一開始我們創業的原因很簡單:
「我想要找到可以有一輩子熱情的工作,但因為找到這樣的工作很難,所以我們決定創造一個。」

由於沒有外部投資人的壓力,我們得以按照著我們想要的腳步前進,並且沒有出場期限地永續經營下去。

當 25sprout 成長到一定的規模後,仔細回想在這近幾年來,我們其實就是在這間公司,努力地打造出想要的舒適圈。

What!? 創業也有舒適圈?有沒有搞錯?

舒適圈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我想分享幾個例子:

  1. 為了能與我們喜歡也肯定我們專業的客戶長期合作,我們認真做好服務與品質。而現在,這些合作愉快的老客戶每年貢獻了 80% 的穩定營收。
    與尊重和信任 25sprout 的客戶合作,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2. 為了不想再收到客戶的客訴,我們建立了 Incident Managment,同時加強了 PM 的訓練以及每個月的 Workshop,從此大幅降低了客訴的機率。
    不用擔心接到的電話是客戶的抱怨,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3. 為了讓大家週末都能安心地享受假期,我們投入了許多心力在雲端環境的自動擴展以及備援機制,24/7 讓數百萬的用戶順暢使用著我們的服務。
    每天可以安心的上床睡覺,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4. 為了讓公司的每位員工都能心無旁騖地做自己擅長也喜歡的事,我們建立了行政團隊並自動化許多行政流程,降低員工花在本業以外的時間。
    減少員工的抱怨同時讓公司順暢運行,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5. 為了減低團隊快速擴張或流動帶來的人才缺口,我們打造了完善的實習生計畫。而現在公司有將近 40% 的員工來自於實習生轉正。
    團隊保持年輕並建立健康的流動,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6. 為了讓每個人都能知道公司的方向與目標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在前年開始實施了 OKR 讓全公司上下能對齊。
    讓每個人都能往同樣的方向前進而不需要一一校正,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7. 為了避免公司因為現金流而造成經營壓力,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與銀行建立良好關係,取得了充足的貸款額度。
    我們因此有了底氣可以對未來投資和嘗試冒險,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8. 為了能夠持續吸引到最優秀的年輕人才加入,我常常到校園演講或是接受學生團體的企業參訪。建立僱主品牌,讓未來的招募可以事半功倍。
    去年的實習生計畫我們收到了 2000 封履歷,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9. 為了避免因開發時的疏失造成傷害,我們建立 Code Review 和 QA 機制。大幅減少更版後需要緊急退版然後被用戶痛罵的情況。
    擁有一個可靠讓人放心的產品,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10. 為了讓客戶持續訂閱 SurveyCake,我們不僅做 Customer Service 更做到 Customer Success,讓 SurveyCake 的 NRR 逼近 100%。
    還有什麼比 SaaS 更棒的商業模式?這是我們的舒適圈

以上這些例子,一部分當然是為了營收、為了生存。但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希望能讓這間公司是維持在一個舒適的狀態,不會莫名失火、不會有激烈客訴、不會有離職潮、不會有發不出薪水的窘境、不會有招不到員工的困擾、老闆不會每天睡不著覺。


打造一間公司的舒適圈,事實上,可能會先經過很多的不適。我們仍然會需要衝刺死線、半夜爬起來修復緊急的 Bug、當人手不足的時候請同事加班。但這些不適應該是暫時的,而不是常態。

讓一間公司能維持在舒適的狀態需要很多的心力,但並不表示停止冒險、保守行事。相反地,適度的冒險並掌控好可能的風險,反而會讓一間公司的舒適圈擴大,去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當好不容易摸索出心目中的舒適圈,在團隊、產品、服務、工作、生活上取得平衡後,為什麼還要打破舒適圈?我們的任務不是跳脫舒適圈,而是讓現在的舒適圈變得更加的舒適。這代表著:

  • 有更多人喜愛我們的服務/產品
  • 幾乎不再發生的客訴事件
  • 讓人安心去放長假的系統穩定性
  • 更多優秀的人才想要加入我們公司
  • 正向的現金流與更充足的現金儲備
  • 創造更多經常性營收的商業模式

因為標題有點殺人,所以還是重新釐清一下。這裡所指的舒適圈並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或是已經駕輕就熟的工作。而是一間不需要靠瘋狂加班、充滿焦慮、不擇手段、油門踩到底才能存活的公司。

打造一間讓自己感到舒適,所以會想永續地經營的公司。假如你把這間公司賣了得到一大筆錢,然後呢?你要再重頭去找下一個舒適圈嗎?

所以舒適的公司通常會有不錯的潛在估值,因為不想賣的東西最貴(誤)

當我們有了 Comfy is Cool,追求舒適圈的想法後。那麼從創投手上拿到一筆錢,然後在接下來的 5 年被要求以 10 倍的速度成長,就聽起來不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這也是為什麼 Basecamp 與 25sprout 至今仍維持且樂意做一間保持獲利的獨立公司。


在這整本書中,作者的觀念就是打造出一間 Calm 的公司。

一間可永續經營的公司
一間能獨立思考的公司
一間尊重員工時間的公司
一間沒有充滿焦慮的公司
一間掌握自己節奏的公司
一間不會為了營收而違背良心的公司

而這,就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

Being comfortable in your zone is essential to being calm.

— 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

新芽實習生計畫現正熱烈招募中!
https://www.25sprout.com/intern